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记2018党外中青班长沙考察学习
发布时间:2018-04-25 编辑:admin 点击:7297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记2018年遵义市委党校党外中青班长沙考察学习 胡兴丹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018年春,在民盟遵义市委的推荐下,有幸加入“遵义市社会主义学院党外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这次的学习,旨在提升党外青年干部们的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不断拓展知识视野。3月,芳菲醉人的时节,怀揣着对伟人的敬仰之情,我们来到了长沙,毛泽东的故乡。
毛泽东与湖湘文化
毛泽东是在三湘大地成长起来的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要想理解毛泽东的一生,湖湘文化对其影响可谓之重大,此次课程的主讲老师顾庆丰教授(民俗专家,地方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人称长沙“活字典”)将课程精髓淋漓尽致展现于我们眼前。
课程伊始,顾教授以遥远经典的历史传说揭开了湖湘最古老的文明。神话传说中,湖湘大地是创世英雄盘古的故乡,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和舜帝也安息于此。生于相传舜帝创制《韶乐》之地,少年时期毛泽东被这些古老经典耳濡目染,内心充满了对湖湘文化的自信。
屈原、曾国藩、左宗棠等一代文人,湖湘大地或是故乡或是第二故乡。饱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影响,这些千古人物将他们的忧患精神深深植根在了湖南民间,他们的风姿和精神也自然地在毛泽东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工作上他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探求新路,敢为人先,带领中国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文学上,他的成就和思想放置世界也是空前绝后的,毛主席不愧为“楚之才俊”。
湖南古老厚重的人文历史养育了毛泽东;湖湘文化中的忧患精神、经世致用、“新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特点则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从他的求学,个人感情到从军、建立武装夺取政权都深受湖湘文化的磨砺和鼓舞。
顾教授的授课,资料详实,讲授风格幽默生动,激情澎湃,深受同学们喜爱,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了湖湘文化的魅力。
橘子洲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场教学的第一站来到了橘子洲头。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在橘子洲头所作,时年33岁。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是舒畅。
在橘子洲头,老师逐字逐句讲述了《沁园春·长沙》。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通过老师用历史为背景的生动讲述,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一名伟人的胸怀和气魄。
讲述完毕,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在老师的提议下,站立在橘子洲头,又重温一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至今忆起,仍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毛泽东同志故居
没有任何一天的心情有此刻那么激动和神圣。
我们首先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一踏上广场,毛主席巨大的铜像高高矗立,奕奕生辉,伟岸而传神。毛主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挽救民族存亡,前仆后继,才有了一九四九年的开国大典,才有了如今中国的腾飞。他扶中国于危难之时,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代天骄——毛泽东。
各地的学习班在宽阔的广场上一列列等候着向毛主席敬献花篮。我们全班学员在毛主席铜像前敬献了花篮,绕铜像一周并虔诚的三鞠躬。蓦的,想起那首词《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是人,活着总有来处,毛泽东的来处便是毛泽东故居。这是一座泥砖的平房,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澈荷塘,是南方常见的普普通通的农家住房。远望,依山傍水,坐南朝北,苍翠映衬,更添万般神秘。走近,那是二十几间的典型江南民居。
假如把历史倒回去四十年,这会是一栋湖南农村常见的民居,差别大一点的,只是房屋的规模和杂屋的位置不太相同。土墙黑瓦,各室连通,居室,客厅,厨房,米仓,藻井古朴而凝重。木床,竹椅,瓦罐,锄犁,一切都朴实而清幽。屋前有块池塘,据说,毛主席小时候常在此处游泳嬉戏,想起他老人家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胆识与豪迈,正是从家门前的小池塘开始的。走出故居,展现眼前的是即将到来的满眼春色,三月油菜花开得正盛,一派春意盎然。
杨开慧同志故居
在顾教授的讲述中,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情故事永远定格在了她的29岁。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女人如此柔弱的身躯,我急切得想在这次的现场教学中找到答案。
杨开慧故居在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板仓,前临公路,后枕小山。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环绕。故居为一农舍,依地势分三阶梯共三进,面阔3间,土砖墙,小青瓦,大小房间共28间。杨开慧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公庙、陈列馆四部分,完整展示了杨开慧一生的事迹。
杨开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着朴素而坚定的信仰,相信自己,相信夫君,相信革命终将取得胜利。馆内展出的一些为数不多的手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杨开慧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烈士,一样有着娇柔浪漫,有着温情脉脉,有着牵肠挂肚的种种情怀。
在杨开慧被捕之后,她却显示出了惊人的革命毅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她在酷刑之下没有低头,利诱之下没有动遥,当被告知,只要她公开声明从此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让她恢复自由,她也依然不为所动,最后从容就义。头颅被悬挂三天三夜!何等壮烈!!她怀抱着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意志,怀抱着一种‘匹夫不可夺志’的刚强,直到生命的最后,也不愿用放弃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代价而祈求苟活!
谁言女子非英雄?为了追求世间的正义,为了追求人们生活之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作为革命先行者的杨开慧,无疑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的又一个很好的注解。杨开慧兼有传统女性与现在女性的品德,她是位奇女子,烈女子,她是那个时代追求理想的知识女性典型,也将长久地被人们尊崇和怀恋。这样的女子值得被伟大的男人所爱,值得被她的子民千秋万世赞颂。
作为一名党外中青班学员,作为女人、妻子、母亲,从杨开慧29岁的生命之路,我读懂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
此刻,耳畔又想起了毛泽东为杨开慧所做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伟人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仿佛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再次展开。触摸毛泽东同志故居的石墙,读到了毛泽东少年时期的傲骨;坐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堂的课桌,读到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在毛泽东同志历史博物馆中,读到了毛泽东为革命呕心沥血的一生。在杨开慧同志故居院墙前的那课女贞树下,读到了一个女人对爱情的忠贞,对革命的忠烈。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长征路,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所铭记的人物。毛泽东同志让中国人民彻底摆脱战乱纷飞的年代,让中国人民昂首站立在世界的东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贫穷落后的中国,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引领中国以强者的姿态立于世界之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青春年华,风华正茂,通过此次长沙之行的学习考察,必将唤起我们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用我们奋斗的青春去谱写中国美丽的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